天能集團:蹚出“綠富美”的共富之路
開欄的話: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、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走上“代表通道”,講述了“千萬工程”“兩山”理念和村企共建給新川村帶來的變化。
村企共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
2003年“千萬工程”啟動后,新川村果斷關停十余家污染企業,轉向綠色生態工業發展之路。天能集團作為本土新能源龍頭企業,不僅自身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,更構建起“一企帶一村”模式:全村70%的勞動力直接或間接參與天能配套產業,全國范圍內帶動超100萬人就業;投資建設的煤山綠色制造產業園吸引了20余家優質企業入駐,形成新能源全產業鏈生態圈。
在新川村的實踐中,產業振興呈現多元融合態勢。依托天能集團打造的“電池制造-配件生產-物流運輸”完整產業鏈,實現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。
2004年以來,新川村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,培育出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天能集團。天能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,引導當地村民發展電池配套產業,還投資建成煤山綠色制造產業園,吸引毛竹深加工、塑殼加工、建筑服務等一批“大好高”項目在鎮村落戶,形成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服務等產業生態圈,真正做到“天能制造、新川配套”,為新川村村民鋪就了一條“就業不離土、安居不離鄉”的富民路。
張天任告訴記者,在天能集團帶動下,新川村廣大企業與村里開展“村企共建”,建起了一條條富民惠民的就業鏈和產業鏈,一二三產業協調快速發展,驅動綠水青山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、發展優勢,夯實了新川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,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真正看得見摸得著、感受得到。
以“美麗經濟”壯大“美麗鄉村”
以“美麗經濟”壯大“美麗鄉村”,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議題。如何進一步增強村級經濟的自我“造血”功能,既關系到鄉親們在村級產業發展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,又關系到新川村在實現美麗鄉村提檔升級中持續迸發的活力。新川村正在實施強村惠民工程,大力發展數字化賦能行動、新鄉賢帶富行動、多業態經濟行動,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。
2021年,新川成立3家“強村公司”,創新性地把現代股權基金模式引入鄉村振興,不僅盤活了村民閑置資金,用于發展綠色工業、休閑農業、旅游經濟、精品民宿等特色優勢產業,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豐富鄉村經濟業態,進一步延長富民產業鏈,還讓村民成為股東,共享鄉村發展紅利。
目前,全村共有天能配套企業80多家,相關從業人員1200余人,在天能集團擔任中層以上管理人員142人,真正實現“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”。
從“環境換取增長”跨越到“生態賦能發展”
2023年7月,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將“新川模式”確立為年度研究項目,對新川進行專項研究并撰寫2萬余字的研究報告——《新時代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川模式》。
北京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將“新川模式”提煉為“五個堅持”:堅持以企興村推動產業振興,堅持綠色低碳實現生態振興,堅持村企共建強化組織振興,堅持鄉賢助力優化人才振興,堅持共商共享繁榮文化振興。這一模式成功破解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,實現了從“環境換取增長”到“生態賦能發展”的跨越。
報告認為,新川模式的深層價值是,深度融合了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思想價值,生動展現了艱苦奮斗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本質,準確理解了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新時代特征,科學處理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,正確把握了產業轉型和提檔升級的發展方向,探索形成了村企共建和鄉賢助力的長效機制。
新川模式早已跨越地域界限。天能集團宣傳部總監王恒利對記者說,天能集團與新川村聯合發起“跨省聯建”行動,與貴州臺江臺盤村、安徽鳳陽小崗村等全國32個民族村建立對口幫扶,將新能源產業鏈延伸至中西部地區,帶動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就業。在河南、江蘇等地復制“村企共建”模式,輸出浙江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形成“東部示范、全國聯動”的共富網絡。
當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,就能激發出改變鄉村命運的磅礴力量。如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所說,“我們探索的是一條既有金山銀山、又能留住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”。這條“綠富美”的共富之路,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學習。

微信公眾號